针对某杂志报道,董存瑞生前战友捍卫英雄名誉
董存瑞,一位手托炸药包英勇炸敌堡的英雄。他的事迹写进教材。然而,英雄的壮举近日却被某杂志“戏说”:“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完全是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他举炸药包牺牲是许多专家经过半年考察论证的。”此文一出,舆论哗然。到底是历史有误,还是有人别有用心,恶意炒作?
见证人一
“我看见他左手托着炸药包”
2006年5月初,已退休的沈阳军区文化站刘国彬大校,在协助军区《前进报》编辑“影视天地”专版时,随手拿起某杂志2006年第8期,阅读了《〈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一文后,他被激怒了。为了辨明真伪,刘国彬从那一刻起,决定要为英雄“讨公道”。
“郅顺义不在了,上哪去找历史见证人呢?”刘国彬找到长篇纪时文学《老英雄郅顺义》作者夏维福。
夏维福告诉刘国彬,大连有个董存瑞壮举的见证者,他是时任董存瑞教导员的宋兆田。刘国彬立即赶往大连采访。
86岁的宋兆田回忆说:“战役总攻前,右前方百余米处有个敌人的桥形碉堡,几条火舌拦住了我军前进道路。很快,六连有两个战士跃出壕沟,一个抱着炸药包,一个在后边掩护。行进时爆破手的腿有些拐,可能受伤了。直到他冲到桥下,我才松了口气。紧急关头,只见爆破手朝上面望了望,迅速移动到桥底中间,面向战友们,左手托着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索……瞬间,一声巨响,桥形碉堡被炸毁了,胜利的道路打开了,六连和后续部队很快冲进了隆化中学。不到10分钟,我随营部冲锋到桥边,遇见了我安排到六连工作的师宣传干事程抟九,他告诉我爆破手是董存瑞,掩护的是郅顺义。”
见证人二
“有人喊,‘连长,让我去炸’”
刘国彬来到程抟九家中,说明来意。当程老看到某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气得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我是当年董存瑞所在六连蹲点的师宣传干事。战斗打响时,连队打到北大墙下,被西面桥形碉堡火力压住。此时,听身后有人喊,‘连长,让我去炸,完不成任务我不回来见你!’我回头一看,是董存瑞挟着炸药包站在身后,后面还跟着郅顺义。他们两人冲上去后,我和指导员看到郅顺义在距我们四五十米远的干河床上向桥堡方向投弹。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又看到桥下北端有一个人,知道这是董存瑞,看样子腿部受了伤。此刻,董存瑞正在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又向南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大桥底部,拉了导火索。
我们知道,这将发生什么情况,连长大喊了一声:“董存瑞……‘桥下巨大的爆炸声和炸起的烟尘石块,使我们几个现场目击者意识到这一声剧烈爆炸的结果—————董存瑞与敌人占据的桥堡同归于尽了。”
生前部队
每次点董存瑞名,全连答“到”
刘国彬还联系了远在广州的《董存瑞》编剧赵寰,81岁的他作证说,他在创作《董存瑞》时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必须用董存瑞原名,二是必须表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别的可以艺术处理,这两处绝不能改动!
回到沈阳,刘国彬从夏维福手中要来了郅顺义回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事迹的录音。接着,他又寻访了河北省隆化县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吕小山,收集了大量证据。
铁证如山。刘国彬用3天时间写下了长篇通讯《请尊重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文章见报后,引起读者共鸣。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被个别媒体歪曲报道后,引起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周刊》等媒体的关注。董存瑞生前战友、生前部队和一些教育专家纷纷挺身而出,捍卫英雄名誉。
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沈阳军区某旅官兵,对亵渎英雄名誉的行为表示愤慨。
董存瑞所在连的第29任连长李国有认为,那篇杂志文章很容易扭曲几代人传承下来的信仰和价值观。他说,最近一段时间,每当连队组织连队点名,点董存瑞的名字,全连答“到”时,他的心里就涌起酸楚和苦涩。最近,他们开展了以“明辨是非、捍卫英雄”为主题的大讨论,官兵们通过这件事认清了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与清醒的重要性,坚定了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的信心。
新华社专稿
■链接·英雄事迹
1948年5月25日,在我军解放河北隆化城的战斗中,某部六班长董存瑞任爆破组长。部队即将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董存瑞挺身而出,抱起炸药包,冲向碉堡,战友郅顺义负责掩护。危急关头,已冲到碉堡下的董存瑞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将碉堡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