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传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以及人们喜爱其成风。过去扬州剪纸是和民俗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由于社会习俗的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以欣赏性为主。 历史沿革 2000年民间之花 扬州是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朝时代,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在唐代,扬州剪纸报春已成风俗。立夏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线、春胜,相观以为乐。唐宋时期,扬州已大量生产力量很高的贡纸,这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扬州剪纸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经济繁荣,扬州民众多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小物件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都要用剪纸为底样。由此,扬州剪纸便与扬州刺绣结合,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这就是著名的“扬州花样”。清代扬州,城内以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明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话、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此有了“神剪”之誉。
传承流派 南秀北朴 中国剪纸,按其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北方剪纸质朴、淳厚,而以扬州为代表的南方剪纸则以柔秀见长。 扬州剪纸属民间技艺,在传统的艺术殿堂里没有应有的地位,故而历史记载很少,传承谱系更无法查找。前面提到的清代扬州剪纸艺人包钧,便是所知最早艺人名录了。但是,清末以后,扬州剪纸的杰出代表张氏世家,张金盛(艺名“老张三麻子”)和张永寿(艺名“小张三麻子”)父子俩的出现,把扬州剪纸艺术推向了颠峰。著名老艺人张永寿,从他上溯五代,都是“煎花样的”。张永寿14岁随父学艺,从艺生涯长达70多年。建国后,张永寿从实用性的“花样”,转为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品创作,先后创作了数千副剪纸,如“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百花齐放剪纸集”等。特别是“百花齐放剪纸集”是他为郭沫若《百花齐放》诗集配剪的百花图。郭老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亲笔题诗相赠,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这部由著名诗人和剪纸大师共同配合创作的诗画并茂的佳作,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张永寿对扬州剪纸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继承和发展了扬州剪纸以表现花卉为主,剪中有画的传统,艺术价值登峰造极。张永寿先生于1989年病逝,生前还培养了张慕莉(张永寿之女,江苏工艺名人)、张秀芳(张永寿侄女,江苏工艺美术大师)等扬州剪纸新一代杰出代表传人。他们是扬州剪纸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
价值形态 剪中有画 圆如秋月、线如胡须、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这五个要决是扬州剪纸风格的标准,无论剪出什么样稿都必须根据这种标准,剪出的作品才具备扬州剪纸细腻、典雅、玲珑剔透的风格。扬州工艺研究所的专家们,将扬州剪纸的特征概括为“秀、灵、雅”。 扬州剪纸多用镂空的技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就是扬州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构图上,扬州剪纸讲究造型的雅致,较多地使用组合的手法,使造型有适度的夸张变形,从而产生图案的形式美。扬州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扬州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技法的求变求新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剪纸因各种技法的巧妙运用,从而形成了扬州剪纸特有的“剪味纸感”。 生存现状 用多条腿走路 四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对扬州剪纸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在扬州和法国城市对话中,扬州剪纸表演作为扬州一道民间工艺向外国友人推介。从2003年到2005年,在扬州个园举办了中国扬州剪纸艺术节,展示剪纸大师作品,推动全社会对扬州剪纸的保护。2004年1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设立了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师带徒”专项津贴近20万元,用以鼓励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向年轻人传授技艺。尽管如此,扬州剪纸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单靠剪纸技艺,艺人们已经很难谋生,因而这几位艺人至今也带不到徒弟,面临后无传人的境地。 专家强调剪纸艺术的传承应该多条腿走路,要重视老艺人的作用,树立品牌。还要建立传承机构。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对于剪纸来说是一个福音,相信剪纸的现状将会得到改善。毕竟“我们不能眼看着它还没被记录下来就原离我们而去。我们不能无视这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
欢迎光临 罗定义工 (http://wr0766.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